背景[1-3]
NESTIN抗體是針對NESTIN蛋白的特異性抗體。NESTIN是一種中間絲蛋白,主要在神經(jīng)干細胞、神經(jīng)祖細胞和某些其他類型的細胞中表達。它被認為是神經(jīng)干細胞的標志物之一,在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發(fā)育、再生以及某些腫瘤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中起著重要作用。
NESTIN抗體的使用主要用于研究NESTIN蛋白在細胞和組織中的分布、表達和功能。通過免疫組織化學、Western Blotting、流式細胞術等技術,NESTIN抗體可以用于檢測NESTIN蛋白在特定細胞或組織中的表達情況,從而揭示NESTIN與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發(fā)育、損傷修復以及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等過程的關系。
此外,NESTIN抗體還可以用于分離和純化NESTIN陽性的細胞,為神經(jīng)干細胞的體外培養(yǎng)和分化研究提供有力工具。
NESTIN抗體
NESTIN抗體的使用方法通常取決于實驗的具體需求和目的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NESTIN抗體使用方法:
1.免疫組織化學(IHC):
將組織切片固定在載玻片上。
對切片進行脫蠟和再水化,以便抗體能夠穿透組織。
使用NESTIN抗體對切片進行孵育,抗體將特異性地結合到NESTIN蛋白上。
清洗切片以去除未結合的抗體,并添加適當?shù)亩惯M行信號放大。
最后,使用顯色劑顯示NESTIN蛋白的位置,并通過顯微鏡觀察結果。
2.Western Blotting:
提取目標組織的總蛋白,并通過SDS-PAGE凝膠電泳進行分離。
將蛋白轉移到膜上,如硝酸纖維素膜。
使用NESTIN抗體對膜進行孵育,抗體將與膜上的NESTIN蛋白結合。
通過清洗和添加二抗,并使用顯色劑或發(fā)光底物顯示抗體結合的位置,從而檢測NESTIN蛋白的表達。
3.流式細胞術:
收集細胞,并進行適當?shù)念A處理。
將NESTIN抗體與細胞懸液混合,使抗體與細胞表面的NESTIN蛋白結合。
清洗細胞以去除未結合的抗體,并添加熒光標記的二抗。
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的熒光信號,從而分析NESTIN蛋白在細胞中的表達情況。
應用[4-5]
NESTIN抗體可以用于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S-100、SOX-10、Nestin蛋白的表達意義
通過搜集本院53例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患者的臨床資料,對其發(fā)病年齡、性別和部位進行統(tǒng)計分析,了解該病的一般發(fā)病特征;通過對腫瘤大體和顯微鏡下觀察,加深對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的認識;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53例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中S-100、SOX-10及Nestin蛋白的表達情況,分析各項免疫組化指標與臨床病理參數(shù)之間的相關性,并通過與其他良性外周神經(jīng)腫瘤作對比發(fā)現(xiàn)S-100、SOX10、Nestin的診斷意義。方法:1.收集2013年5月-2019年11月期間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確診的臨床信息完整,病理標本充足的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,共53例。通過查閱臨床病案和病理檢查信息獲取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。另外收集30例良性外周神經(jīng)腫瘤組織標本進行對照,包括10例神經(jīng)鞘瘤、10例神經(jīng)纖維瘤和10例Ⅰ型神經(jīng)纖維瘤病,以上病例均已排除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的診斷。2.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,使用S-100、SOX-10和Nestin抗體對所有石蠟切片標本進行染色,并在顯微鏡下觀察上述抗體在病理標本中的表達情況。3.統(tǒng)計學方法:使用SPSS24.0統(tǒng)計軟件對數(shù)據(jù)進行分析處理,對S-100、SOX-10及Nestin在不同年齡、性別、發(fā)病部位以及不同亞型的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中的表達情況分別進行分析,均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準概率法,以p<0.05為差異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;對于MPNST中S-100、SOX-10、Nestin在不同組織學分級的表達強度差異用等級相關系數(shù)Spearman檢驗法進行統(tǒng)計學處理。
結果:1.本研究中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主要發(fā)病年齡為30-60歲,男女發(fā)病無差異,好發(fā)部位依次為四肢、軀干、頭頸,腹膜后和縱隔也有較高的發(fā)病率。2.S-100、SOX-10、Nestin在良性外周神經(jīng)腫瘤、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中的陽性表達差別均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(χ2=9.532,P<0.05;χ2=15.913,P<0.05;X2=4.222,P<0.05)。S-100陽性表達強度與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組織學分級呈負相關(rs=-0.296,P<0.05)。
參考文獻
[1]Programming of Schwann Cells by Lats1/2-TAZ/YAP Signaling Drives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igenesis[J].Lai Man Natalie Wu;;Yaqi Deng;;Jincheng Wang;;Chuntao Zhao;;Jiajia Wang;;Rohit Rao;;Lingli Xu;;Wenhao Zhou;;Kwangmin Choi;;Tilat A.Rizvi;;Marc Remke;;Joshua B.Rubin;;Randy L.Johnson;;Thomas J.Carroll;;Anat O.Stemmer-Rachamimov;;Jianqiang Wu;;Yi Zheng;;Mei Xin;;Nancy Ratner;;Q.Richard Lu.Cancer Cell,2018
[2]Radiation-Induce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:A Systematic Review[J].Ryuya Yamanaka;;Azusa Hayano.World Neurosurgery,2017
[3]Endobronchial neurogenic tumor:A combination of traumatic neuroma and neurofibroma[J].Amit Tandon.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,2017
[4]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:A Single Institution’s Experience Using Combined Surgery and Radiation Therapy[J].Andrew J.Bishop;;Gunar K.Zagars;;Keila E.Torres;;Justin E.Bird;;Barry W.Feig;;B.Ashleigh Guadagnolo.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,2016
[5]劉琳潔.惡性外周神經(jīng)鞘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S-100、SOX-10、Nestin蛋白的表達意義[D].鄭州大學,202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