蓍草在傳統(tǒng)醫(yī)學(xué)中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,這通常是由于其收斂作用。這種草藥據(jù)稱具有發(fā)汗、收斂、滋補、興奮和溫和芳香的作用。它含有異戊酸、水楊酸、天冬酰胺、甾醇、黃酮類化合物、苦味劑、單寧和香豆素。它已被用作抗炎藥或用于治療感冒和流感的胸部按摩。它的葉子可以促進凝血,所以新鮮的蓍草可以用于止鼻血。
這種植物的地上部分可用于治療痰癥,作為一種苦味消化補藥來促進膽汁流動,以及作為一種利尿劑。地上部分可作為補血劑,刺激血液循環(huán),可用于治療高血壓;它還可用于治療月經(jīng)失調(diào),是一種有效的發(fā)汗療法來退燒。據(jù)報道,它與以下疾病的治療有關(guān):疼痛,消炎,出血,胃腸道疾病,膽汁炎癥,通經(jīng)藥,胃痛。
千葉蓍
異戊酸、水楊酸、天冬酰胺、甾醇、黃酮類化合物、苦味劑、單寧和香豆素
蓍草是菊科蓍屬植物多年生草木,莖直立,密生柔毛,上部分枝;葉互生,無柄;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;總苞球形,苞片長橢圓形;邊緣舌狀花花冠矩圓形,白色;中央為管狀花,白色,花藥黃色,伸出花冠之外;瘦果扁平,橢圓形有翅,無冠毛。
蓍草產(chǎn)于中國的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等省區(qū),多生于溝谷、山坡濕草地或灌木叢中。 蓍草喜陽光,耐半陰;喜溫暖,耐寒;耐旱,喜濕潤,怕積水;喜肥沃土壤。
蓍草味辛、苦、微溫,有毒;有祛風止痛,活血,解毒之效。
蓍草含有多種氨基酸,花蕾及盛開的花中含揮發(fā)油較多,花和葉中含黃酮甙,花中含水蘇堿、甜菜堿、膽堿及脂肪酸。葉中還含有蓍素等,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,全草供藥用,可用于跌打損傷、風濕疼痛、經(jīng)閉腹痛、毒蛇咬傷、腫毒等癥,現(xiàn)代醫(yī)學(xué)臨床上可治療闌尾炎、扁桃腺炎、泌尿系統(tǒng)感染、細菌性痢疾、急性腸炎和盆腔炎等急、慢性炎癥。
蓍草也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(yīng),如皮膚瘙癢、紅腫、呼吸困難等。因此,在使用蓍草之前,建議先進行過敏測試,以確保不會發(fā)生過敏反應(yīng)。此外,蓍草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,因此應(yīng)該嚴格按照醫(yī)生的建議使用,不要自行增減劑量或改變使用方式。
1.原料準備:選擇并清洗蓍草。
2.干燥:將蓍草干燥以減少水分。
3.粉碎:將干燥的蓍草粉碎成細粉。
4.提取:使用溶劑或超臨界流體提取有效成分。
5.濃縮:提高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濃度。
6.純化:進一步提純提取物。
7.干燥成型:將提取物干燥并制成所需形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