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及屬于蘭科白及屬Bletilla Rchb. f.,該屬最早由法國人Reichenbach描述,屬名以西班牙植物學家Don Luis Blet的名字命名。中文名因白及根部呈白色,且多個根莖連及而生,因此得名“白及”。白及屬全球約6種,分布在亞洲的緬甸北部經(jīng)我國至日本。除了B. chartacea僅分布于緬甸,其余5種:白及B. striata、黃花白及B. ochracea、華白及B. sinensis、小白及B. formosana和貴州白及B. guizhouensis均在我國有分布。
連及草、甘根、白給、箬蘭、朱蘭、紫蘭、紫蕙、百笠、地螺絲、白雞娃、白根、羊角七。
白芨成分主要由白芨多糖、白芨膠(黏液質(zhì))、聯(lián)芐類、二氫菲類、聯(lián)菲類、甾體化合物、胡蘿卜苷、咖啡酸、蛋白質(zhì)、十七種氨基酸(其中含有必須從外界攝取的八種必須氨基酸)、鐵、錳、鋅、銅、鎂、鉀微量元素等93種有益物質(zhì)組成。
白芨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。植株較高;莖粗壯,勁直;葉片為披針形或?qū)捙樞?,先端漸尖,葉子邊緣平滑或近于平滑;花苞片長圓狀披針形,開花時大多凋落,花大,為紫紅色或粉紅色。花期4~5月。白芨的花朵顏色多樣,常見的有白色、粉色和紫色等,花瓣三片,中間的唇瓣較大,形狀獨特,花瓣邊緣有時會呈現(xiàn)出細齒狀。花期一般在春季,花朵單生或成對出現(xiàn),排列在花莖頂端。果實為蒴果,成熟時開裂,釋放出細小的種子。
白芨,它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地區(qū),以及日本、越南等地。白芨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著稱。白芨喜歡溫暖濕潤的環(huán)境,適宜生長在半陰半陽的地方,如山坡林下、溪邊濕地等。以排水良好、肥沃濕潤的沙質(zhì)壤土為佳。
白芨的干燥根莖是具有補肺止血、消腫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藥。主治肺結(jié)核咳血、支氣管擴張咯血、胃潰瘍吐血、尿血、便血等癥;外用治外傷出血、燒燙傷、手足皸裂等癥。白芨止血效果特好,白芨做的膠膜塊,可用于肝脾手術貼在刀口處,代替血鉗子效果特好。具有快速凝血的作用,可代血漿,多用于外科手術。
因為白芨能保護食管、胃腸黏膜,減輕其充血水腫,修補受損組織,促進愈合,因此在辨證方中加用白及,或單用白及粉,還可廣泛地用于胃、十二指腸潰瘍、糜爛性胃炎、潰瘍性結(jié)腸炎等病患。
除去殘莖、須根,洗凈泥土,經(jīng)蒸煮至內(nèi)面無白心,然后撞去粗皮,再曬干或烘干或揀去雜質(zhì),用水浸泡,撈出,晾至濕度適宜,切片,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