脹果甘草(拉丁學(xué)名: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.),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,國家二級(jí)保護(hù)植物。它是新疆特色藥用植物資源,其干燥根及根莖作為藥材甘草已被《中國藥典》收錄。脹果甘草根與根狀莖粗壯,羽狀復(fù)葉長4-20厘米,總狀花序腋生,莢果橢圓形或長圓形,種子圓形,花期5-7月,果期6-10月。產(chǎn)內(nèi)蒙古、甘肅和新疆。常生于河岸階地、水邊、農(nóng)田邊或荒地中。哈薩克斯坦、烏茲別克斯坦、土庫曼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。甘草多生長于北溫帶低海拔地區(qū)的平原、山區(qū)或河谷。世界上甘草有約30種,實(shí)際上用藥的和提取的只有3種。中國和日本是藥用甘草用量較大的三個(gè)國家。在中國中醫(yī)藥中有十方九草的說法,在日本也不例外,70%的日本漢方藥中含有甘草成分。中國藥典中規(guī)定甘草的來源有三種,分別是:豆科植物甘草(習(xí)稱“烏拉爾甘草”)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、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.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.。
從脹果甘草中分出12種成分,其中8種為黃酮類化合物,即甘草查爾酮甲(licochalcona A.),甘草查爾酮乙(licochalcone B),甘草黃酮(licoflavone),甘草甙(liquiritin),甘草甙元(liquiritigenin),異甘草甙元(isoliquiritigenin),芒柄花甙(ononin)和4,7-二羥基黃酮(4,7-dihydroxyflavone),另外3種為三萜類化合物,即甘草酸(glycyrrhizic acid),甘草次酸(glycyrrhetinic acid)和11-脫氧甘草次酸(11-deoxyglycyrrhetinic acid)以及β-谷甾醇(-sitosterol)。
多年生草本,高50~120cm,有時(shí)基部粗壯而為木質(zhì)。莖直立,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,無腺毛而有疏柔毛,或幾無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長3~16cm;小葉3~7枚,卵形、狹長卵形、長圓形至橢圓形,長1.5~5cm,寬0.6~2.8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都圓形,邊緣徽反卷,常顯明為波卷狀,上面暗綠色,具黃褐色腺點(diǎn),下面亮綠色,具淡黃綠色腺點(diǎn),幼時(shí)如涂膠狀,有光澤,兩面無毛或幾無毛;小葉柄長1~4mm??偁罨ㄐ?;花小,紫紅色,排列疏松。莢果長圓形,短小,長0.8~2cm,膨脹,無或略有凹窩,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。種子小,1~7顆?;ㄆ?~8月,果期7~9月。
多生長于北溫帶低海拔地區(qū)的平原、山區(qū)或河谷。土壤多為沙質(zhì)土,酸堿度以中性或微堿性為宜。具有喜光、耐旱、耐熱、耐鹽堿和耐寒的特性。
脹果甘草根提取物,別名歐甘草根提取物,根及根莖含三萜類化合物甘草甜素,具有保護(hù)皮膚和抑制細(xì)菌的作用。
提亮膚色:脹果甘草根提取物有助于去除皮膚中存在的黑色素。
舒緩鎮(zhèn)靜:脹果甘草根提取物可以減少肌膚過敏反應(yīng),抗炎。
抗氧化:脹果甘草根提取物能夠加強(qiáng)皮膚,防止紫外線的傷害。
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、光果甘草或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,性平,味甘,歸心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、肺經(jīng),具有補(bǔ)脾益氣、緩急止痛等功效。
補(bǔ)脾益氣:甘草味甘、性平,具有補(bǔ)脾益氣的作用,臨床上可用于緩解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、心悸氣短等癥狀。
緩急止痛:甘草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,可用于改善脘腹、四肢攣急疼痛,以及癰腫瘡毒,同時(shí)能夠緩解藥物的毒性、烈性。
有文獻(xiàn)報(bào)道,甘草的急性中毒癥狀有血壓增高和血容量增多所致的頭痛、眩暈、心悸、心源性喘息和血鉀低所致的心悸、體倦怠、重度腹脹,可能與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有關(guān)。大劑量或小劑量長期服用甘草時(shí),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癥,表現(xiàn)為全身乏力,四肢麻木,不能站立行走,頭痛、胸悶、血壓升高、腹脹,血鉀明顯降低;嚴(yán)重者可出現(xiàn)心率紊亂、呼吸困難。高血壓、低血鉀、水腫、醛固酮水平低是假性醛固酮增多癥的主要特征。
根和根莖木質(zhì)粗壯,有的分枝,外皮粗糙,多灰棕色或灰褐色。質(zhì)堅(jiān)硬,木質(zhì)纖維多,粉性小。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。
采收: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,曬干。
炮制:甘草片: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炙甘草:取甘草片,照蜜炙法(通則0213)炒至黃色至深黃色,不粘手時(shí)取出,晾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