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柴胡是傘形科的一種植物。柴胡是中國古代藥方小柴胡湯的主要成分,是一種能防治人類寒熱往來的中藥材,它是中醫(yī)臨床上防治感冒的常用藥,這種中藥材性寒味苦能解表,退熱也能疏肝解郁。
竹葉柴胡、硬苗柴胡、韭葉柴胡
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,甾醇,揮發(fā)油(柴胡醇、丁香酚等),脂肪酸(油酸、亞麻油酸、棕櫚酸、硬脂酸等)和多糖等。還含黃酮、多元醇、香豆素和微量元素等成份。
多年生草本。主根深長,少分枝。莖上部多分枝,略呈“之”字彎曲。基生葉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,長4~7厘米,寬6~8毫米,頂端漸尖,基部收縮成柄,早枯落;莖中部葉倒披針形或廣線狀披針形,長4~12厘米,寬6~18毫米,有時達3厘米,頂端漸尖或急尖,有短芒尖頭,基部收縮成葉鞘抱莖,脈7~9,葉表面鮮綠色,背面淡綠色,常有白霜。復(fù)傘形花序多數(shù),集成疏松圓錐花序;總苞片2~3,或無,狹披針形;傘幅3~8,纖細,不等長;小總苞片5,披針形,頂端尖銳,3脈,向葉背凸出;小傘直徑4~6毫米;花5~10;花柄長1毫米;花直徑1.2~1.8毫米;花瓣鮮黃色。果廣橢圓形,棕色,兩側(cè)略扁,長約3毫米,寬約2毫米,棱狹翼狀,淡棕色。花期9月,果期10月。
分布在東北、華北、陜西等地,但主要產(chǎn)于東北、陜西、河北、河南,生長于向陽山坡路邊、岸旁或草叢中,喜溫暖濕潤、陽光充足、營養(yǎng)豐富的環(huán)境,耐寒、耐旱、怕澇,適應(yīng)性強。
解表退熱;疏肝解郁,升舉陽氣。主外感發(fā)熱;寒熱往來;瘧疾;肝郁脅痛乳脹;頭痛頭眩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氣虛下陷之脫肛;子宮脫垂;胃下垂。
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解熱生用,用量宜大;疏肝醋炒,宜用中量,升陽中用,宜用小量。
真陰虧損,肝陽上亢及肝風(fēng)內(nèi)動之證禁服。
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泥沙,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