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狀 |
三唑巴坦鈉(Tazobactam Sodium):C10H11N4NaO5S。[89785-84-2]。無定形固體,熔點>170℃(分解)。 |
所屬類別 |
藥物: 抗生素: β-內(nèi)酰胺類抗生素 |
用途與作用 |
青霉烷砜類β-內(nèi)酰胺酶抑制劑,對I~Ⅵ型3-內(nèi)酰胺酶均有效,特別是對I型酶更為有效。其毒性低,穩(wěn)定性好,抑酶活性強。臨床用于治療多種細菌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感染,包括下呼吸道感染、皮膚和腹部感染等。 |
合成工藝與制法 |
方法1:以舒巴克坦為原料,經(jīng)酯化保護羧基,再和疊氮鈉反應,在3位的一個甲基上引入疊氮基。和乙酸乙烯酯反應,形成三唑化合物,最后氫解脫去保護基,得到三唑巴坦。$S001$S 上述最后的脫保護基,也可在氫氧化鈉作用下脫去。$S002$S 方法2:以6-APA為原料,經(jīng)重氮化、溴化,在6位引入溴。過氧乙酸氧化,再酯化后,在鋅的作用下脫去溴。然后和三甲基硅基三唑化合物反應,引入三唑化合物,高錳酸鉀氧化,最后水解得三唑巴坦鈉。$S003$S 方法3:冰浴冷卻和攪拌下,將6-APA、溴化鉀和95%乙醇加到硫酸中,在5~7℃下滴加亞硝酸鈉溶液,攪拌反應。氯仿萃取3次,萃取液合并,用飽和食鹽水洗,濃縮至約1/3體積,得中間體(I)的氯仿溶液。加入水,在0℃下滴加40%過氧乙酸,在0~5℃下攪拌反應。加入二苯腙和碘化鉀,在0℃下再加入第二份40%過氧乙酸和10%硫酸,攪拌反應,再在20~25℃下繼續(xù)反應。分出氯仿層,處理得中間體(Ⅱ)。中間體(Ⅱ)溶于四氫呋喃,加入乙酸銨水溶液,在攪拌和0~5℃下,分批加入鋅粉,在20~25℃攪拌反應。加入活性炭和硅藻土,攪拌脫色抽濾,蒸出四氫呋喃。剩余水溶液用乙酸乙酯提取,提取液用飽和氯化鈉洗,干燥,濃縮,冷卻,抽濾,干燥,得中間體(Ⅲ),以6-APA計的收率為44.4%。 從中間體(Ⅲ)制中間體(Ⅳ),參見Synthesis,1986,(4):292,收率93.9%,含量88%。 從中間體(Ⅳ)制中間體(V),參見同上,含量88%。 中間體(V)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醇中,在攪拌和5℃下,加入疊氮化鈉水溶液,在20~25℃下攪拌反應。傾入冰水,用乙酸乙酯提取。提取液用鹽水洗,干燥,濃縮,得(Ⅵa)和(Ⅵb)的混合油狀物,直接用于下一步反應。 中間體(Ⅵ)的混合物溶于冰乙酸,加入水,在攪拌和10℃以下,分批加入高錳酸鉀,室溫攪拌。滴入雙氧水以分解過量氧化劑。生成物倒入冰水,抽濾,冷水洗滌,干燥。再溶入乙醚回流后,置冰箱中過夜。(Ⅶb)在冷乙醚中不溶,過濾分離除去。濾液濃縮得(Ⅶa)粗品,用苯一正己烷精制得精品,含量92%。 中間體(Ⅶa)溶于乙酸乙酯,在0.18~0.20MPa的純乙炔壓力和80~85℃下攪拌。冷卻,蒸出大部分乙酸乙酯,濾集晶體,用氯仿洗滌,干燥得三唑巴坦二苯甲酯,收率78%。 三唑巴坦二苯甲酯溶于間甲酚,加入碳酸氫鈉溶液,在50~55℃下攪拌反應。加入甲基異丁基酮,在0~5℃下再加入碳酸氫鈉溶液提取。分出的有機層再用碳酸氫鈉溶液提取。堿性水層合并,用甲基異丁基酮洗滌。在冷卻和攪拌下,用鹽酸調(diào)至Ph=1~1.5,得到的白色固體用少量冰水和丙酮洗,干燥得三唑巴坦,收率86%~91%,含量99.1%。三唑巴坦溶于乙酸乙酯,加入異辛酸鈉的乙酸乙酯溶液,攪拌。抽濾,乙酸乙酯洗,干燥,得三唑巴坦鈉,收率85.7%,含量98.6%,熔點167~169℃(分解)。$S001$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