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師栗,無患子科七葉樹屬的落葉喬木,是由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修道過程中親手培育的一種果樹,其果實(shí)肉嫩、色鮮、味甜,既可食用又可入藥。天師栗延續(xù)了七葉樹家族的特點(diǎn),葉片為掌狀復(fù)葉,由5-11枚(通常為7枚)小葉組成。其樹形美觀,冠如華蓋,開花時(shí)碩大的白色花序似一盞華麗的燭臺,蔚為奇觀,因此常用在風(fēng)景區(qū)和小庭院中作行道樹或景觀樹。天師栗在中醫(yī)上可入藥,名婆羅子,主治胃脹痛、疳積等疾;種子脫澀后可食;木材堅(jiān)硬細(xì)密可制造器具。
猴板栗、陰陽果
天師栗種子含胡蘿卜苷、D-(+)-葡萄糖、廿烷醇、1-丁氧基-2,2,2-三氯乙醇、正丁基-β-D-吡喃果糖苷、天師栗酸。
小葉片長倒卵形、長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 10~25 cm,寬 4~8 cm,邊緣具微內(nèi)彎的小鋸齒,下面有絨毛或長柔毛?;ò甑孤研?;雄蕊 7;兩性花的子房,有黃絨毛,花柱有長柔毛。蒴果卵圓形,長 3~4 cm,具疣狀凸起,殼干后厚 1.5~2 mm。種子種臍淡白色,占種子 1/3 以下。
天師栗喜溫暖濕潤氣候,不耐寒,深根性,生長慢,壽命長。生長于海拔1000-1800米的闊葉林中。產(chǎn)于河南西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、江西西部、廣東北部、四川、貴州和云南東北部。
娑羅子性溫、味甘,歸肝胃經(jīng),具有理氣寬中、和胃止痛的作用,主要用于胸腹脹悶,胃脘疼痛等癥。
《益部方物略記》:"久食已風(fēng)攣。"
《通雅》:"能下氣。"
《綱目拾遺》:"葛祖遺方,治心胃寒痛,蟲痛。""寬中下氣,治胃脘肝膈膨脹,疳積瘧痢,吐血勞傷,平胃通絡(luò)。"
??肝胃氣滯,胸腹脹悶,胃脘疼痛。天師栗既能疏肝解郁以行滯,又能理氣寬中以和胃。治療肝郁氣滯之脅肋脹痛或肝胃氣滯之胸脅、脘腹脹痛,可與青皮、佛手、枳殼等配伍;治肝郁氣滯、經(jīng)前乳房脹痛,可與路路通、香附、郁金等同用。
兒童對β-七葉皂苷鈉比較敏感,在國外曾有5例兒童因用藥過量(常用量的10~20倍)而導(dǎo)致腎功能衰竭。國內(nèi)有2例服用娑羅子出現(xiàn)咽喉部不適、惡心嘔吐不良反應(yīng)的報(bào)道。
七葉樹科植物七葉樹或天師栗的果實(shí)或種子,霜降后采摘,曬7~10天后堆燜回潮,再用文火烘干,烘前用針在果皮上刺孔,以防爆破,且易干燥。亦有直接曬干或剝除果皮曬干者。揀去雜質(zhì),除去外殼,洗凈,曬干,用時(shí)搗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