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芫又名芫花、藥魚草、頭痛花、杜芫、老鼠花、黃陽花、癩頭花、金腰帶、浮脹草、野丁香花。它是一種常綠灌木,是傳統(tǒng)中藥中使用的 50 種基本草藥之一。杜芫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園林植物,通??梢酝ㄟ^早熟的花序(顏色鮮明的花(“紫丁香”))輕松識別,這些花序生長在非常短的側(cè)枝上,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腋生的。然而,似乎有時會在季節(jié)后期,在葉子之后再次開花,此時花序通常是有花梗的,有時是腋生的,有時是明顯的頂生的,有時是在長枝上。葉子的排列非常多變。該物種具有園藝價值,而干燥的花蕾可入藥。森林,灌木坡地;300-1000 米。安徽、福建、甘肅、貴州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蘇、江西、陜西、山東、山西、四川、臺灣。中藥芫花為杜芫的干燥花蓊,其根白皮也供藥用。春季花未開放時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干燥。
芫花、藥魚草、鬧魚花
花與花蕾含二萜原酸酯類化合物:花含芫花酯甲(yuanhuacin),芫花酯乙(yuanhuadin),芫花酯丙(yuanhuafin),芫花瑞香寧(genkwadaphnin)即12-苯甲酰氧基瑞香毒素(12-benzoxydaphnetoxin);花蕾含芫花酯?。▂uanhuatin),芫花酯戊(yuanhuapin)。黃酮類化合物:芫花素(genkwanin),3’-羥基芫花素(3-hydroxygenkwanin)即木犀草素-7-甲醇(luteolin-7-methylether),芫根甙(yuankanin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,茸毛椴甙(tilirosid)即山柰酚-3-O-β-D-(6〃-對香豆酰)吡喃葡萄糖甙[kaempferol-3-O-β-D-(6〃-pcoumaroyl)glucopyranoside]。
花揮發(fā)油中含大量脂肪酸,棕櫚酸(palmitic aicd)、油酸(ole-ic acid)和亞油酸(linoleic acid)含量較高,約占總油量的60%;尚含正二十四烷(n-tetracosane),正十五烷(n-pentadecane),正十二醛(n-dodecanal),十一醛(undecanal),苯甲醛(benzaldehyde),a-呋喃甲醛(a-furaldehyde),苯乙醇(phenylethanol),1-辛烯-3-醇(1-octene-3-ol),葎草烯(humulene),丙酸牻牛兒醇酯(geraniolpropionate)和橙花醇戊酸酯(nerol pentanoate)等。
落葉灌木,高0.3-1米,多分枝;樹皮褐色,無毛;小枝圓柱形,細瘦,干燥后多具皺紋,幼枝黃綠色或紫褐色,密被淡黃色絲狀柔毛,老枝紫褐色或紫紅色,無毛。葉對生,稀互生,紙質(zhì),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長圓形,長3-4厘米,寬1-2厘米,先端急尖或短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鈍圓形,邊緣全緣,上面綠色,干燥后黑褐色,下面淡綠色,干燥后黃褐色,幼時密被絹狀黃色柔毛,老時則僅葉脈基部散生絹狀黃色柔毛,側(cè)脈5-7對,在下面較上面顯著;葉柄短或幾無,長約2毫米,具灰色柔毛?;ū热~先開放,花紫色或淡藍紫色,常3-6花簇生葉腋或側(cè)生,比葉先開放,易于與其他種相區(qū)別?;ü6?,具灰黃色柔毛;花萼筒細瘦,筒狀,長6-10毫米,外面具絲狀柔毛,裂片4,卵形或長圓形,長5-6毫米,寬4毫米,頂端圓形,外面疏生短柔毛;雄蕊8,2輪,分別著生于花萼筒的上部和中部,花絲短,長約0.5毫米,花藥黃色,卵狀橢圓形,長約1毫米,伸出喉部,頂端鈍尖;花盤環(huán)狀,不發(fā)達;子房長倒卵形,長2毫米,密被淡黃色柔毛,花柱短或無,柱頭頭狀,橘紅色。果實肉質(zhì),白色,橢圓形,長約4毫米,包藏于宿存的花萼筒的下部,具1顆種子?;ㄆ?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于路旁、山坡或栽培于庭園。宜溫暖的氣候,性耐旱怕澇,以肥沃疏松的砂質(zhì)土壤栽培為宜。分布于華東及河北、陜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功能主治:瀉水逐飲;祛痰止咳;解毒殺蟲。主水腫;膨脹;痰飲胸水;喘咳;癰癤瘡癬
1、突發(fā)咳嗽:用芫花一升,加水三升煮汁一升,以棗十四枚,放入汁中煮干,一天吃五枚,必愈。
2、咳嗽有痰:用芫花一兩(炒),加水一升,煮開四次,去渣,再加入白糖半斤。每服約一個棗子大的量。忌食酸咸物。
干嘔脅痛(傷寒有時頭痛,心下痞滿,痛引兩脅,干嘔短氣,汗出而不惡寒):用芫花(熬過)、甘遂、大戟,等分為末。以大棗十枚、水一升半,煮成八合后,去渣納藥。體壯者服一錢,弱者半錢,清晨服下。能下瀉則病除,否則次晨再服藥。此方名“十棗湯”。
4、水腫:用上方(十棗湯)加大黃、甘草五物各一兩,大棗十枚,同煮,如上法服。另方:藥中再加硭硝一兩。
5、久瘧,腹脅堅痛:用芫花(炒)二兩,朱砂五錢,共研為末,加蜜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棗湯送下。
6、水盅脹滿:用芫花、枳殼等分,先以醋把芫花煮爛,再加枳殼煮爛,一起搗勻做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湯送下。
7、子宮結(jié)塊,月經(jīng)不通:用芫花根三兩,銼細,炒黃,研為末。每服一錢,桃仁煎湯調(diào)下。瀉下惡物即愈。
8、牙痛難忍,諸藥不效:用芫花末擦牙令熱。痛定后,以溫水漱口。
9、癰腫初起:用芫花末和膠涂搽。
10、痔瘡:用芫根一把,搗爛,慢火煎成膏,將絲線于膏內(nèi)度過,以線系痔,當(dāng)有微痛的感覺。等痔瘡干落后,即以紙捻蘸膏納入肛門中,可以便痔瘡斷根。另方:只搗汁浸線一夜即用,不必熬膏。
芫花全株有毒,超量服用對胃腸道及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。本品外用可引起局部組織發(fā)紅,滲出液增加、起泡、糜爛甚至壞死。內(nèi)服中毒后可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胃部燒灼感、頭暈、頭痛、痙攣抽搐,尿少、尿閉,出血性下痢,嚴重時昏迷、脫水、呼吸衰竭等。
1.芫花:揀凈雜質(zhì),篩去泥土。
2.醋芫花:取凈芫花,加醋拌勻,潤透,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醋吸盡,呈微黃色,取出,晾干。(每芫花100斤,用醋25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