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虹花(Callicarpa pedunculata R. Br.),別名:老蟹眼、粗糠仔、杜虹紫珠、長葉杜虹花。杜虹花是唇形科紫珠屬植物,葉片部分可入藥,杜虹花常生長于林中、林緣、山地林下或路旁、溝邊、山坡等灌木叢中,喜歡肥沃深厚的土壤,干燥、溫暖、通風(fēng)的環(huán)境。杜虹花味苦、澀,性涼,歸肝、肺、胃經(jīng),有散瘀止血,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以用于治療便血、嘔血、崩漏、外傷引起的出血等病癥,也可以用于治療熱毒瘡、火引起的燒傷、水引起的燙傷等病癥。
杜虹花的葉片可入藥,多皺卷,有時破碎。展平后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,長6~14cm,寬2.5~7cm,頂端漸尖或短尖,邊緣有細(xì)鋸齒,近基部全緣,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,粗糙,下面淡綠色或淡棕綠色,被棕黃色腺點;葉柄長0.5~2.5cm。無臭,味微苦澀。
老蟹眼、粗糠仔、杜虹紫珠、長葉杜虹花
杜虹花含氨基酸、酚類、鞣質(zhì)、還原性物質(zhì)、苷類、黃酮和內(nèi)酯等。
灌木,植株高1-3m。小枝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黃色星狀毛和分枝毛。單葉對生,葉脈粗壯,長1-2.5cm;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,長6-15cm,寬3-8cm,先端漸尖,基部鈍圓或截形,邊緣有細(xì)鋸齒,表面被短硬毛,背面被灰黃色星狀毛和細(xì)小黃色腺點;側(cè)脈8-12對。聚傘花序腋生,4-7次分歧,花序梗長1.5-2.5cm;具細(xì)小苞片,花萼杯狀,被灰黃色星狀毛,萼齒鈍三角形;花冠紫色至淡紫色,無毛,長約2.5mm,裂片4,鈍圓,長約1mm;雄蕊4,長約5mm;子房無毛。果實近球形,紫色,徑約2mm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1月。
生長于海拔1590米以下的平地、山坡和溪邊的林中或灌叢中。喜溫暖的氣候,較耐寒。喜濕潤,較耐旱。喜陽光充足,也能耐半蔭。喜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分布于中國江西(南部)、浙江(東南部)、臺灣、福建、廣東(筆架山、馬巒山(張壽洲等1391)、鹽田、三洲田、梅沙尖、沙頭角、梧桐山。
性平,味辛、苦,歸肝、肺、胃經(jīng)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散瘀止血、消炎止痛、改善胃腸炎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便血、嘔血、崩漏、外傷引起的出血、熱毒瘡、火引起的燒傷、水引起的燙傷等病癥。
用紫珠、地稔各15g,水煎并濃縮為500ml備用。治嘔血或單純黑便,每次50ml,每日3~4次;治急性大出血,取本品放置冰凍至3℃~4℃時,每次經(jīng)胃管注入胃內(nèi)50ml,3分鐘抽出,如此反復(fù)2~3次,抽盡胃內(nèi)容物后再灌注200ml,每日1~3次。共治療上消化道出血305例,總治愈率為93.1%,總有效率為95.4%(中藥通報,1988,8:48);用紫珠葉制成3∶1水煎液。先清潔創(chuàng)面,后用單層紗布浸濕藥液,覆蓋創(chuàng)面,膠布固定,每日換藥1次。共治療化膿性皮膚潰瘍232例,總治愈率為98.25%,平均治愈天數(shù)為9.87天(中草藥通訊,1972,2:42)。此外,還可治療婦女陰道炎、功能性子宮出血、拔牙后出血等,水煎劑也可用以代替碘酒、乙醇作皮膚黏膜消毒。
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(zhì)、殘留枝梢及枯葉,搶水洗凈,切絲,曬干。
干燥杜虹花莖葉部分4.5 kg,粉碎,用工業(yè)乙醇提取(3×25L),濃縮后得到浸膏320 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