菖蒲(學名:Acorus calamus):也叫做白菖蒲、藏菖蒲。多年生草木,根狀莖粗壯。葉基生,劍形,中脈明顯突出,基部葉鞘套折,有膜質(zhì)邊緣。生于沼澤地、溪流或水田邊。菖蒲的根和葉均具有抗氧化、抗菌和殺蟲作用。菖蒲在中國和印度草藥傳統(tǒng)中具有非常悠久的藥用歷史。其葉、莖和根用于各種悉達和阿育吠陀藥物。它因其鎮(zhèn)靜、通便、利尿和驅(qū)風特性而廣泛應用于現(xiàn)代草藥中。在阿育吠陀中,它用于抵消所有致幻劑的副作用。
泥菖蒲、野菖蒲、臭菖蒲
菖蒲含α-、β-細辛醚、順甲基異丁香酚、甲基丁香酚、菖蒲烯二醇、菖蒲螺烯酮、水菖蒲酮、菖蒲螺酮、菖蒲大牯牛兒酮、菖蒲酮、異菖蒲酮等
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根莖橫走,稍扁,分枝,直徑5-10毫米,外皮黃褐色,芳香,肉質(zhì)根多數(shù),長5-6厘米,具毛發(fā)狀須根。葉基生,基部兩側(cè)膜質(zhì)葉鞘寬4-5毫米,向上漸狹,至葉長1/3處漸行消失、脫落。葉片劍狀線形,長90-100(-150)厘米,中部寬1-2(-3)厘米,基部寬、對褶,中部以上漸狹,草質(zhì),綠色,光亮;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,側(cè)脈3-5對,平行,纖弱,大都伸延至葉尖。花序柄三棱形,長(15-)40-50厘米;葉狀佛焰苞劍狀線形,長30-40厘米;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,狹錐狀圓柱形,長4.5-6.5(-8)厘米,直徑6-12毫米。花黃綠色,花被片長約2.5毫米,寬約1毫米;花絲長2.5毫米,寬約1毫米;子房長圓柱形,長3毫米,粗1.25毫米。漿果長圓形,紅色?;ㄆ冢?-)6-9月。
菖蒲生于海拔1500-1750米(2600米)以下的水邊、沼澤濕地或湖泊浮島上,也常有栽培。最適宜生長的溫度20-25℃,10℃以下停止生長。冬季以地下莖潛入泥中越冬。喜冷涼濕潤氣候,陰濕環(huán)境,耐寒,忌干旱。
菖蒲的功效是芳香開竅,通竅除痰,醒神健腦,去濕開胃。
主治:神昏癲癇,健忘耳聾,脘痞滿悶不饑,噤口下痢。菖蒲性辛、溫,味苦。歸心、胃經(jīng)。
用于濕溫病引起的發(fā)熱、神志模糊或昏迷,煩躁不安、氣粗短促,面紅耳赤、頭昏耳聾等癥。
用于治療狂躁型精神分裂癥,表現(xiàn)痰氣郁結(jié)者。
用于治療聲音嘶啞而見喉炎或聲帶水腫者。
用于健胃,治療消化不良,表現(xiàn)有肚腹脹痛,腸鳴多氣等。
可用于熱淋或石淋引起的小便灼熱,淋漓不盡等。
長期或者大量使用菖蒲,可能會導致頭暈、頭痛、嗜睡、口干舌燥、惡心嘔吐等副作用,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過敏反應,出現(xiàn)皮膚瘙癢、紅腫、皮疹等癥狀。同時,陰虛火旺的患者要禁止使用菖蒲,以免導致病情加重,不利于身體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