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蘿芙木為夾竹桃科植物,作為我國重要的南藥,民間以根入藥,藥材性狀為根呈圓柱形,略彎曲,長短不一,直徑約至3cm,主根下常有分枝。表面灰棕色至灰棕黃色,有不規(guī)則縱溝和棱線,栓皮松軟,極易脫落露出暗棕色皮部或灰黃色木部。質(zhì)堅硬,不易折斷,切斷面皮部很窄,淡棕色。木部占極大部分,黃白色,具明顯的年輪和細密的放射狀紋理。氣微,皮部極苦,木部微苦?,F(xiàn)代研究表明,吲哚類生物堿是其主要藥效物質(zhì)成分,具有降壓、免疫抑制、抗腫瘤等作用。目前,云南蘿芙木中的主要吲哚生物堿成分利血平,已經(jīng)被開發(fā)成復(fù)方利血平以及復(fù)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在國內(nèi)廣泛應(yīng)用,用于治療頑固性高血壓。
麻三端、羊屎果
云南蘿芙木根中分離出維諾任堿(vinorine,1)、霹靂蘿芙木堿(perakine,2)、四葉蘿芙木新堿(tetraphyllicine,3)、蘿加靈(raugalline,4)、西特斯日欽堿(sitsirikine,5)、縫籽木醇(geissoschizol,6)、柯楠醇(corynantheol,7)、二氫柯楠醇(dihydrocorynantheol,8)、毛茶堿(antirhine,9)、異毛茶堿(isoantirhine,10)、佩立任堿(pelirine,11)、10-羥基-16-表-花菊醇(10-hydroxy-16-epi-affinine,12)、育亨賓(yohimbine,13)、降馬枯星堿B(normacusine B,14)、洛柯堿(lochnerine,15)、阿枯米定堿(akuammidine,16)、去乙酰阿枯米靈(deacetylakuammiline,17)、利血平(reserpine,18)、哈爾滿堿(harman,19)、梅林諾寧F(melinonine F,20)等多種生物堿。蘿芙木中尚含熊果酸0.2%。
常綠灌木,高 1~2 米。根木質(zhì),多分枝。小枝灰褐色,疏生圓形小皮孔。單葉,常 3~5 葉輪生,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 4~13 厘米,寬 1~4 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。夏季開花,花白色,花冠高腳碟形,中部膨大,花序為頂生或腋生的三叉狀分枝的聚傘狀。果橢圓形,熟時紅色。
云南蘿芙木主要生長在海拔900-1300米亞熱帶山地林下或山坡草叢中,或灌木叢中,主要產(chǎn)于德宏、西雙版納、思茅、西疇、屏邊等地。
云南蘿芙木以根入藥,具有鎮(zhèn)靜,降壓,活血止痛,清熱解毒的功效。其中所含的利血平是治療高血壓疾病的基本藥物,具有降壓作用,能降低血壓和減慢心率。云南蘿芙木相對于其他產(chǎn)地的蘿芙木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,其特點為作用快而持久。內(nèi)服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病,頭痛,眩暈,失眠,高熱不退;外用治跌打損傷,毒蛇咬傷。
①治療高血壓病
從云南蘿芙木根中提出生物堿降壓靈,制成片劑,日服6~15毫克,療程自3周至2個月不等。據(jù)200余例的觀察,認為對Ⅰ期及Ⅱ期(按米氏分類法)病人有一定降壓作用。
②治療瘙癢性皮膚病
取云南蘿芙木堿每次4~8毫克,日服3次。治療神經(jīng)性皮炎(局限性及廣泛性),慢性濕疹,慢性蕁麻疹,瘙癢癥及接觸性皮炎等8種皮膚疾患共52例,病程自3天至20余年不等,用藥后有較好的鎮(zhèn)靜止癢作用,有效率為89%。對其他藥物不能控制或無效的病例,也能發(fā)生作用。
可能會引起頭昏、頭痛、困倦、惡心、皮疹、心悸、眩暈、腸蠕動增加等副作用。且有胃病及氣血虛寒者忌用。
全年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