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,菊科、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俗稱大薊。也叫山蘿卜,地蘿卜。薊的拉丁文是Cirsium japonicum Fisch. ex DC.,其屬名Cirsium 來自希臘語kirsion,這是一種薊的稱謂,總加詞japonicum是“日本的”,那是薊的模式種采集地。薊的莖被長毛,莖端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,被絨毛及長毛;基生葉卵形、長倒卵形、橢圓形,基部漸窄成翼柄;頭狀花序直立,頂生;總苞鐘狀;小花紅或紫色;瘦果扁,偏斜楔狀倒披針狀,冠毛淺褐色;花果期4-11月。薊具有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。薊全草或根入藥,性涼,味甘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炎止血以及恢復(fù)肝功能、促進肝細胞再生等功效。
山蘿卜、大薊
全草含生物堿、揮發(fā)油。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、豆甾醇、a一香樹脂醇、B-香樹脂醇、B-谷甾醇。鮮葉含柳穿魚花甙2.1%。根含揮發(fā)油,油中含4種不飽和碳氫化合物,為單紫杉烯、二氫單紫杉烯、四氫單紫杉烯、六氫單紫杉烯。
多年生草本,高0.5~1m。根簇生,圓錐形,肉質(zhì),表面棕褐色。莖直立,有細縱紋,基部有白色絲狀毛?;~叢生,有柄,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長15~30cm,羽狀深裂,邊緣齒狀,齒端具針刺,上面疏生白我絲狀毛,下面脈上有長毛;莖生葉互生,基部心形抱莖。頭狀花序頂生;總苞鐘狀,外被蛛絲狀毛;總苞片4~6層,披針形,外層較短;花兩性,管狀,紫色;花藥頂端有附片,基部有尾。瘦果長橢圓形,冠毛多層,羽狀,暗灰色?;ㄆ?~8月,果期6~8月。
薊生長在海拔400-2100米的山坡林中、林緣、灌叢中、草地、荒地、田間、路旁或溪旁。薊喜溫暖濕潤氣候,耐寒,耐旱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分布于我國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和臺灣等地。日本、朝鮮也有分布。
大薊為薊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,作為中醫(yī)臨床常用之涼血止血藥,還有抗菌、抗腫瘤、降壓、升壓、降低脂質(zhì)過氧化物形成、促進脂肪代謝等作用。
功效:
涼血止血,祛瘀消腫。用于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、外傷出血、癰腫瘡毒。根亦入藥,功效同地上部分。
相關(guān)配伍:
心熱吐血口干:用刺薊葉及根,搗絞取汁,每頓服二小盞。(《圣惠方》)
舌硬出血不止:刺薊搗汁,和酒服。干者為末,冷水服。(《普濟方》)
崩中下血:大、小薊根一升,酒一斗,漬五宿,任飲。亦可酒煎服,或生搗汁。溫服。 (《千金方》)
小便熱淋:馬薊根,搗汁服。(《圣惠方》)
小兒浸淫,瘡?fù)床豢扇?,發(fā)寒熱者:刺薊葉新水調(diào)敷瘡上,干即易之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癬瘡作癢:刺薊葉,搗汁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可能引起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皮疹等。過敏者禁用,脾胃出血、虛寒者不宜使用。
精選原料:精選優(yōu)質(zhì)大薊,去除雜質(zhì),深層淘洗三次以上。
提取大薊汁:在提取罐中添加原料,再加入所投原料的6-8倍水量投入提取罐中,蓋蓋升溫,溫度達到95攝氏度時開始記錄時間,保溫提取2小時,過濾,濾渣再加入6-8倍水繼續(xù)提取2h,二次提取液過濾后合并至提取液儲罐中待用,往復(fù)循環(huán)3次。
濃縮浸膏:將儲罐中的濾液抽入單效濃縮器中進行濃縮,控制真空在0.06-0.08MPa,濃縮溫度在60攝氏度-80攝氏度,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,直到符合噴粉要求。
噴霧干燥:控制好進風(fēng)溫度150攝氏度~165攝氏度、出風(fēng)溫度65攝氏度~85攝氏度、調(diào)節(jié)送風(fēng)量、抽風(fēng)量,控制塔內(nèi)溫度75攝氏度-90攝氏度,負壓10~18Pa,噴粉中注意調(diào)節(jié)進料泵壓力、孔徑大小,減少物料粘塔。
粉碎過篩:干燥后的粉末進行細化過篩,去除塊狀連結(jié),保證粉末目數(shù)合格。
產(chǎn)品混合:大薊提取粉和輔料麥芽糊精按照比例置入混合罐中進行充分混合。